宮寒,困擾女性的一大難題,女性“宮寒”怎樣調養(yǎng)
2022-05-14 17:04瀏覽數(shù):622
“宮寒”,是老百姓對“子宮寒冷”、“寒凝胞宮”的簡稱?!昂麑m”是指女性腎陽不足,胞宮(子宮)失于溫煦所表現(xiàn)出的一系列癥狀。
“子宮寒冷”最早見于宋代竇材所著《扁鵲心書》,其在“紫金丹”條下寫道:此丹補脾腎虛損,活血壯筋骨,治下元虛憊,子宮寒冷,月信不調,臍腹連腰疼痛,面黃肌瘦,泄瀉精滑,一切虛損之證。
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紫石英條已有記載:紫石英,味甘,溫。主心腹咳逆邪氣,補不足,女子風寒在子宮,絕孕十年無子。久服溫中,輕身延年。
01
中醫(yī)論“宮寒”
佛山市中醫(yī)院針灸科副主任中醫(yī)師盧佩斯表示,中醫(yī)所說的“子宮”與西醫(yī)所指的子宮不同,它的范圍要更大些,包括子宮、卵巢等多種器官。
廣義的“宮寒”,是由于外來之寒邪,或者是人體脾腎陽虛所生之內寒,停滯在女性胞宮,使胞宮的功能受損而發(fā)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統(tǒng)稱。
十個女人九個寒、宮寒是影響女性健康的最大殺手,千萬不可小覷。
“宮寒”一詞最早出現(xiàn)于漢代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篇》:“宮寒經閉,不孕病,溫經湯。”此后歷代中醫(yī)論著中都有對宮寒的描述。
宮寒確實存在,但其并不是一個專有病名。所謂宮寒,指的是女性腎陽不足,胞宮失于溫煦所出現(xiàn)的下腹墜脹,疼痛,得熱則緩和,白帶多、痛經、月經失調、脈沉緊、舌苔薄白多津為主要癥狀者。俗話說:寒為萬病之根、濕為萬病之母,有寒濕在體內,怎么會健康呢?
02
如何判斷你是否“宮寒”?
癥狀一
你經常氣色很差精力不濟?痛經,小腹部有冰冷的感覺?
癥狀二
白帶多且清稀,聞起來有股腥味?
癥狀三
經期不是提前就是錯后,而且量少、顏色偏暗?
癥狀四
照鏡子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舌苔白且水滑?怕冷,經常腰膝酸冷、手腳冰涼?
癥狀五
面色黯黑或蒼白無華?性趣不高,備孕好久沒動靜?
如果以上五個癥狀占了三個以上,那就說明你宮寒了。
《黃帝內經》:“藏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”可見艾灸非常適宜溫經通絡、消瘀散結、補中益氣,是治療宮寒的好方法。
03
暖宮指南三部曲
1、艾灸法
取穴:命門、八髎(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各一對,稱八髎)、神闕、中極、子宮。
艾灸有通經活絡、行氣活血、去濕逐寒的作用,可選擇溫和艾條灸,也可選擇隔姜灸、隔鹽灸等。
艾灸時間約15-20分鐘,以局部皮膚微微發(fā)紅但不灼傷皮膚為度,以感覺艾灸的溫熱輻射至整個小腹部或者整個骶尾部、盆腔區(qū)為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行經順暢,經量較多,不需要艾灸。如果經期腹痛明顯,月經色暗,血塊大且暗黑,是可以艾灸的。艾灸可以幫助瘀血排出,驅散“宮寒”。
2、暖宮操
(1)腹部暖宮操
方法:每晚睡前仰臥床上,搓熱雙手,掌面貼肚皮,從肚臍開始,掌根用力,雙手分別從肚子兩側沿盆腔區(qū)域滑至會陰區(qū),再雙手重疊,指尖用力,沿任脈滑至肚臍。按摩50次,按摩至微熱感為宜。
貼士:孕期及月經期,特別是月經量多、淋漓不盡時,不宜做暖宮操。
(2)足底暖宮操
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,位于足底部。涌泉穴直通腎經,也是濁氣下降的地方。經常按摩涌泉穴,可益精補腎、強身健體,去除“宮寒”、防止早衰,對腎虧引起的眩暈、失眠、耳鳴、頭痛等也有一定的療效。
按揉涌泉穴的方法很簡單,每日臨睡前用溫水泡腳,將手互相擦熱后,用左手心按摩右腳涌泉穴,右手心按摩左腳涌泉穴,每次100下以上,以搓熱雙腳為宜。
3、溫經補腎泡腳方
選用艾葉、桂皮適量,清洗后放入砂鍋,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,轉小火燉十幾分鐘,讓水逐漸變溫,用其泡腳即可。在浸泡的過程中,也可以不斷加入新的艾葉桂皮水,使水保持溫熱。
盧佩斯表示,該泡腳方可溫經補腎,對“宮寒”肥胖也有一定的幫助,還能改善肥胖導致的一些不適癥,諸如渾身乏力、氣喘等。
4、食療建議
姜棗紅糖水
做法:準備干姜、大棗各30克,洗凈后干姜切片,大棗去核,加適量紅糖煎煮。
喝湯,吃大棗,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,適用于寒性痛經,經期怕冷、頭暈,長黃褐斑的朋友。
當歸紅花大棗茶
做法:取當歸10克、紅花10克、大棗15克,將大棗去核搗碎,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杯中,加入300毫升沸水沖泡,再加蓋悶約10分鐘。隨后將茶汁濾入杯中,即可飲用。
適用于寒性痛經,血塊大且暗黑或有黃褐斑的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