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后寒病起,三個部位不能凍
2021-10-04 17:11瀏覽數(shù):702
頭部
01
首先是頭部,頭為諸陽之會,如果保護不好,陽氣會喪失,頭頸部位受涼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,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,不利于腦部供血
腹部
02
第二個是腹部,腹部有很多重要經(jīng)脈,如脾胃經(jīng)、肝腎經(jīng)穿過,任沖督三脈起于腹腔內(nèi)。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(jīng)脈氣血瘀滯不通,對臟器功能都會有影響。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,經(jīng)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經(jīng)等。
腳
03
第三個就是腳,“寒從腳生”,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腎和脾胃的經(jīng)脈都起源于腳。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,血液流經(jīng)的“路程”最長,如果腳部受寒,則血液流動瘀滯,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(xiàn)不足,臟器功能繼而受損。
秋涼來,該暖還得暖
對于秋涼,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暖。老年人、心腦血管病患者、偏頭痛人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,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,最好戴著帽子和圍巾。
而對于腹部的保暖,漏肚臍的衣服,再美也不建議再穿了,低腰褲也盡量避免。對于老人和孩子,或者有胃病、宮寒的女性來說,不妨貼身穿一件背心,出門的時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馬甲,護住腰腹部。每晚睡前還可以將雙手搓熱,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36次,揉臟腑則氣血經(jīng)絡皆動,臟調(diào)腑通諸病消。
腳部的保暖也很重要,建議大家要經(jīng)常熱水泡腳,可暖全身,防止痛經(jīng)等寒病的發(fā)生。手腳冰涼及體弱的人,不妨晚上穿雙薄襪子入睡。
秋分后,寒涼食物盡量少吃,像肥美的大閘蟹,因是大寒之物,不宜多吃。飲食上多吃一些清潤、溫潤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
記住“四個?!苯o自己加加溫
1、常梳頭
頭部有九條經(jīng)絡通過,是重要的經(jīng)絡要塞。梳頭不但有助于驅(qū)散頭部的風濕病邪,促進頭部氣血循環(huán)、營養(yǎng)毛發(fā),減少白發(fā)和防脫發(fā),對于高血壓、動脈硬化等引起的眩暈癥有特殊的功效。因為經(jīng)常通過梳頭刺激百會穴、太陽穴和風池穴有降血壓作用,血壓平穩(wěn),眩暈相應也會減退。
2、常揉腹
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,增加胃腸內(nèi)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(tǒng)功能,使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活躍,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,吸收和排泄,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,可起到排泄作用,防止和消除便秘,這對老年人尤其需要。
3、常泡腳
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。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、緩解疲勞的作用。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即可(不燙手)。
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藥,具有溫經(jīng)作用的有:透骨草、川椒、干姜、桂枝;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:紅花、當歸、雞血藤、艾葉。使用時不同功效的中草藥可搭配使用,一般來說,每種選用10克即可。同時,有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不建議常使用。
4、常喝羊肉湯
《金匱要略》中就有一款非常著名的溫補方劑——當歸生姜羊肉湯,在這道湯中,當歸有活血養(yǎng)血的功效,是中醫(yī)常用的補血藥,生姜可強御水汽,把身體里多余的濕寒除掉。羊肉性質(zhì)濕熱,可溫中補虛。取當歸20克,生姜30克,羊肉500克,把羊肉熬爛,放紅糖,再稍燉下即成。此湯對治療凍瘡也非常有效。